考研有必要执着于985、211名校吗?我的观点是,考研择校,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也就是说,对人生短暂的目标的追求更要量力而行。因为即便“此路不通”,我们也可以另辟新径。
原因有三:
第一,变动的考试。 考研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几年大纲会变动,每一年的题目也都不一样,虽然都是大纲里的题目,但每年的出题方式,或者难易程度会有变化。因此,未来的考试是否符合你的“口味”?这个谁也不好说,也不能下结论。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那就是打好基础,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把基础打牢固,你才能应对考场的“千变万化”。否则,即便执念太深,又能为之奈何?最后的叹息也只能自己去听,所以多次的“失败”是否也能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呢?结合客观原因去分析更多的原因。
第二,变化的招生计划。 试题在变,招生计划也在变啊。大家的备考通常开始的比较早,但院校的招生简章出的比较晚,这个时候就有运气的成分存在,如果增加了招生名额,大家都会很开心,因为上岸的几率会增加。如果缩招呢?你会不会也是在考研失败后对招生计划发生改变而抱怨呢?
但现实就是如此,院校的招生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有可能扩招也有可能缩招。有可能明面上是扩招,但实际上却是缩招。因为有可能会增大保研的名额,最终占掉一部分统招生的比例。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

如果第一点还能可控,第二点因素就是不可控因素,在这种现实问题中,执念会增加自己的信心,也会激发斗志。但同样也会让人变得焦虑,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暴躁,那个时候会对备考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说,顺势而为,量力而行。
第三,人生不只有985和211。 现实也告诉我们的确如此,双非院校也并不是培养不出来优秀的人,985和211也并不是培养的毕业生都很出众。环境是一方面,自己的行为又是一方面,往往自己的努力会决定更多。
如今所谓的“反向考研”的例子也不少,难道考不上名校日子就不过了吗?很显然不是。
不管是考了多少次,我们也不能忽视时间成本,两次高考加两次考研,这时候的年龄基本上就已经达到了25岁左右。婚姻和家庭,爱人和父母,这些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了呢?在不同的角色中所担任的职责和义务,是不是也该去用实际行动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