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哲学(逻辑学)考研辅导班详情
清华大学哲学(逻辑学)考研辅导班为报考清华人文学院哲学(逻辑学)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全程监督管理,随堂作业布置,模拟实战预测。依托多年经验积累,为学员提供实用的清华大学哲学(逻辑学)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

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
《清华大学哲学(逻辑学)考研真题要点分频速记宝典》
《清华大学哲学(逻辑学)考研考点精要全析》
《清华大学哲学(逻辑学)考研大纲核心要义详解》
《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与同源密题必考必练》
《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考研高分胜战攻略》
《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超级学习法记考研核心知识点》
注: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
辅导师资安排节选
熊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一11:50-20:43
梅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四8:39-21:25
纪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7:22-14:49
越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四10:30-18:52
索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一8:03-17:45
石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五7:36-18:22
注: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
考研经验备考指导
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
英语是考研过程中比较难的一科。每年会有很多人因为英语小分不过线而惨遭淘汰。我感觉英语的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贯穿于考研的始终。考研英语我认为就是在考单词量,而其他的什么语法或时态都次之。所以必须过单词关,我的英语从三月份开始准备,刚开始就是在准备单词,前后背了三遍。从3月到七月我一直背单词,从语法开始,包括作文啊翻译啊这些都要复习到。偶尔做几篇张剑的《阅读150篇》,算是练手。暑假的时候做了几套真题,不是很理想,主要还是词汇量掌握的不够。进入十月份,开始全力准备英语,此时新东方的单词书我看的是第二遍,并且把不熟的整理下来,留日后专门强化。虽然这样,但是做真题时还是不理想,于是开始进行第三遍强化,一直到十二月份。这期间,我把真题里面的每个不懂的单词和短语都整理下来并背了一遍,再加上新东方的单词,每天都背一个小时。然后再看真题感觉里面的单词都认识了。
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
开始时间不算早,九月份开始,那时候红宝书没出来(红宝书是教育部出的,权威资料),买的肖秀荣1000题和精讲精练,肖老师的名头考研人都是知道的,个人观点,肖老师师品还是不错的,在政治行业做了这么多年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至于每年押中多少道题这都是有运气一说的,但肖老师的书总能给你把政治拉个框架出来,所以不要着急,当闲书一样看看打发时间也是不错的(滑稽)。九月份跟十月份两个月,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后在午觉之前先看一遍精讲精练,然后对应着做一章节的题目,并订正,这样大概要花将近一个小时不到,比较粗略,然后晚上吃完晚饭后再把做错的题目在精讲精练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理解一下,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两个月之后1000题和精讲精练都撸了一遍,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政治大体上框架有了。十一月的时候,划重点,毛中特跟近代史里的最新政策那两章比较重要,特地花一个月开始慢慢啃这两部分,同时其他章节顺带看看。十二月份的时候,上半个月开始买各种押题卷子跟背诵宝典,我当时买了肖秀荣的八套卷、四套卷,任汝芬、米鹏、蒋中挺这些基本上都买了,其他人的书都是只刷选择题,肖老师的卷子大题也做的,背诵宝典其实我没怎么用,大概有几个重点把握了一下,然后配合肖老师的卷子把要点画下来。十二月下半个月的时候,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读精讲精练和肖老师划的重点,读一读差不多有印象的。虽然我最后政治考分并不理想,但是平时的押题卷选择题基本上能拿40分。。考试大概还是有运气这一说,所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最起码上考场之前我对政治充满信心。。。
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
647西方哲学史2023年的参考书籍是安东尼肯尼(Anthony Kenny)编《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这本书内容广泛,涵盖古希腊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后期以及一些政治哲学的内容。当然,在复习过程中有一些重点需要着重关注,你可以从往年真题中总结出来。
关于984 中国哲学史984,我们有两本参考书籍。一本是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哲学史》第二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另外一本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二卷本)。这两本书都包括了先秦到清末民初范围内的内容,很规范,对于备考来说非常有用。
对于清华大学2022年和2023年的考试形式有一些改变,将不再只有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三种题型,将全部变为论述题,并且是选N的形式。我觉得这对于跨考生来说非常友好,因为相较于区分题型,仅仅论述更加简单。
个人的时间安排上,由于我是跨考生,所以开始的时间比较早,可能是在大年初七左右就开始了。除了必读参考书籍,我还购买了《中西哲八百题》,作为备考的难点。跨考生最困难的部分是理解考试的要求以及如何回答问题。这两本书点明了一些常见考点,并且在初步复习阶段,我主要利用这段时间完善笔记和阅读相关书籍。即使有其他课程,我也会强制自己读完一章或两章的内容,或者去B站搜索相关课程并观看,然后回到题目上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是否还有其他可以补充的内容。这样的复习过程初步建立起了对于哲学家以及相关考点的关联印象。而在同一问题不同回答方面,我也开始整理纵向的印象,比如天人关系的演变等。
而在7月至8月这段时间,是我进行总结和整理知识点的时期。我会总结不同时代的断代问题以及对于同一问题在不同时代的回答,以此加强理解。同时,我也开始着手解答一些历年真题。其实,我有点早了,真正开始准备考试是在九月。从九月到十月,我开始熟悉真题,分析常考人物,建立起知识体系图,并且继续完善答案的准备。同时,我也开始背诵教材和笔记。我背诵了七八遍,有点太早了,后期没有太多事情可以做,也不想再背书。所以,我开始阅读相关文献,继续完善笔记。